草书的字形和楷书往往有很大差异,但也是有迹可循的。“成”、“歲”、“武”字的草书有一个共同点,都把右边的“戈钩”写成了“竖”,这是为什么呢?
怀素《小草千字文》:成
怀素《自叙帖》:歲
怀素《小草千字文》:武
一、“成”字的草书《乙瑛碑》:成
怀素《小草千字文》:成
上面这两个字中的部件① - ⑥是一一对应关系。
其中,部件③的“戈钩”写成了“竖”;部件⑤的“撇”写成了“捺”。
在草书中,带戈钩的字,通常都是先写戈钩,再写其他的部件,例如下面的“或”、“國”、“感”等字:
王羲之《大观帖》:或
怀素《自叙帖》:国
王羲之《七月都下帖》:感
那么,问题来了,“戈钩”为什么要写成“竖”?
我认为有两个原因:
①字形演变。上面王羲之《七月都下帖》中的“感”字,它的“戈钩”就有点像“竖”。写完“戈钩”,要接着写左边的部件,把“戈钩”写成“竖”再往左边行笔比较顺手,就写成“竖”了。
②“成”和“歲”从“戌”,“武”从“戈”。在甲骨文中,“戈”和“戌”都是长柄的武器,它本来就是竖直的,在草书中写成“竖”也算是回归本源了。
甲骨文:戈
甲骨文:戌
“成”、“歲”、“武”的构字理据:
“成”字:上面是“戌”;下面是一个竖点(读作丁,dīng),表示木橛。即用戌来削制木橛。
“歲”字:中间是“戌”,上下各有一个“止”(脚),表示前进的脚步受到戌的阻挡,即岁月艰难。
“武”字:右上是“戈”,“武”字的第二横即是“戈”字的撇,并非“武”字没有撇,而是撇变成了一横(如图1);左下是“止”(脚)。表示拿着武器前进,即动武。
图1 《曹全碑》:武
二、“歲”(岁)字的草书《曹全碑》:歲
怀素《自叙帖》:歲
上面这两个字中的① 和 ②两个部件是一一对应关系。
部件①“两横”代表“止”;
部件②,因为和“成”字很像,所以草书也直接用“成”来代替。
三、“武”字的草书《曹全碑》:武
黄庭坚《浣花溪图引》:武
▲黄庭坚《浣花溪图引》中的这个“武”字,部件①代表“戈”;部件②“竖弯钩上面加一横”代表“止”。
王羲之《十七帖》:武
▲王羲之《十七帖》中的这个“武”字,部件①代表“戈”;部件②代表“止”。
其中部件②:代表“止”,它的写法与上面黄庭坚《浣花溪图引》中的“武”字相比,相当于改变了一相笔顺,先写了中间的“横”,然后再写外面的“竖弯钩”。同时,“止”字的第一“横”穿过了“竖”,表示它还承担了“戈”字中“撇”的功能。
四、草书“慰”和“赋”的区别韩道亨《草诀百韵歌》中有一句:“慰赋真难别”:
韩道亨《草诀百韵歌》局部
“慰”和“赋”的区别就在于,“慰”字中间的“点”不穿过“竖”,而“赋”字中间的“横”穿过“竖”。
“慰”字中间的“点”不穿过“竖”,是因为它是“寸”字里面的一“点”;
“赋”字中间的“横”穿过“竖”,是因为这一笔还承担着“戈”字中“撇”的功能。
再看看别人是怎么写的:
王羲之《孔侍中三帖》:慰
孙过庭《书谱》:赋
那你可能就说了,在本文篇首的怀素的“武”字的横不就没有穿过竖吗?
怀素《小草千字文》:武
▲怀素《草书千字文》中写的这个“武”字不太规范。“武”字的大多数字形,中间的横都是穿过竖的,这个字形是个特例。
另外,“武”字还有一个字形:
文征明《赤壁赋》:西望武昌
文征明《赤壁赋》:武
▲文征明《赤壁赋》中的这个“武”字,它就是个错字!
结合上面的讲解,除去最上面的一横,“武”字已经很完整了,该有的部件都有了。“武”字的第二横(部件①)是“戈”字中的“撇”,而“撇”已经在部件②的部件表达了,这不相当于写了两个“撇”吗?不建议大家写这个字形。
作者:董志国
图片来源:以观书法